
说出来你可能不信,那个平时一脸高冷、主打“超长上下文”“一口气读完一整本书”的Kimi,现在居然悄!悄!地!在 App 里上线了一个内容社区功能……(目前还在内测中)
没错,就是那个“人狠话不多”的长文本天王,现在突然开始整 UGC 社区了。

入口也不藏,直接放在首页顶部导航,“发现”页点进去就能看见。
里面有啥?目前来看有点像低配版小红书。
1️⃣用户可以发布自己和Kimi的对话记录;
2️⃣可以点赞、评论、转发;
3️⃣还能 @Kimi 做 AI 互动扩展内容;
4️⃣但普通用户目前还不能自由发贴,只能发和Kimi的对话记录。
一瞬间我都怀疑是不是我点错 App 了,Kimi不是那个“我们是认真做大模型的”理科男吗?
现在怎么开始走起“社区+互动”的路线了?
这是Kimi的“自救”?其实仔细一想,这波操作也不难理解。
AI 产品和传统互联网产品最大的区别是:“用的人多 ≠ 产品变得更好用”。

你一个AI聊天助手,10个人用和100万人用,体验上差别真的不大,模型能力是定死的,服务器压力才是会爆的。
但社区产品不一样。
你看小红书、知乎、微博这几个UGC平台。
内容是堆出来的,用户是卷出来的,沉浸感是靠人气氛带起来的。
你发一篇,我发一篇,内容越来越多,留存自然也就上来了。
有了留存,广告、电商、商业化才有戏。
Kimi大概也意识到,不能一直靠“对话体验”来撑活跃度了。
于是顺势搞个社区,把用户生成的对话内容放上来,形成互动氛围。
从AGI变成了社区平台问题也随之而来,Kimi之前的人设,是“冷静理性的AI助理”。
你上来就是一句“我可以总结一本书”“我能处理100页PDF”。
但现在你想变成了一个“社区产品”?
开始鼓励用户发内容、看别人的AI对话、参与互动,还能点赞评论转发。

那你之前立的“严谨做大模型”“冲AGI”的人设,还拿不拿了?
从“工具型产品”变成“内容型平台”,听起来很诱人,但也意味着要重新塑造用户认知。
内容社区这块水深着呢……讲真,现在想搞内容社区的太多了,但真的做起来的有几个?

1️⃣小红书做了快十年,笔记+种草+电商三合一;
2️⃣知乎卷了半生,现在都要靠图文/视频硬转变现;
3️⃣微博、B站、豆瓣这种老玩家,各自也都陷在流量焦虑里。
你Kimi一个AI起家的产品,刚刚把对话搞顺畅,就直接上内容社区……真的有点难。
尤其是内容冷启动这个事,不是你能做推荐系统就行的,得靠“用户惯性 + 社交关系 + 场景沉淀”一环扣一环。
Kimi有技术,有产品,但社交、内容调性这些东西,是另一门修行。
但这可能是AI产品的必经之路从工具变平台,其实也可以理解。
因为单纯做工具的AI产品,未来很可能就只是“别人的插件”
要么被办公软件集成;
要么被操作系统收编;
又或者被硬件厂商当作卖点。
你想独立,你想留住用户,你就得成为“平台”。
平台的标志是什么?不是模型强,而是人愿意留下。
所以社区就是“变留存”的第一步。
Kimi这波,不管成不成,起码是迈出了那一步。
终末不过我还是想问。
Kimi到底是在让AI更有烟火气。
还是悄悄放弃了它原本最擅长的那个方向?
是认真想构建一个AI原生社区?
还是只是产品增长压力下的一个试验性打法?
转载请注明出处: CHATWEB
本文的链接地址: https://www.chatweb.com.cn/post-128.html
-
深藏不露!Kimi这8个隐藏用法,高手都偷偷收藏了,再不学习就晚了!(上)
6天前
-
开抢!腾讯官宣 28000 HC!
5天前
-
扣子(coze)实战 | 用coze一键打造自己的口播数字人,操作简单方便(包含coze网页登录、声音克隆、数字人制作)
2025/04/19
-
[AI工具箱] OneLine:一个由AI优化的时间线工具,如何帮你高效『吃瓜』?
5天前
-
扣子(Coze)怎么搭建工作流?
2025/04/19
-
我用AI「 高德 MCP+ cursor」 解决了日常最大难题“吃什么”!5分钟就搞定吃什么!
2025/04/19
-
28000个实习岗位,腾讯发起史上最大就业计划
5天前
-
华为电脑管家接入了四家大模型,却是“果篮式”的拼凑
2025/04/19
-
一文全懂:最牛AI公司OpenAI公司治理权斗背后的最创新股权设计
6天前
-
Kimi 16B胜GPT-4o!开源视觉推理模型:MoE架构,推理时仅激活2.8B
6天前
暂无评论